• 巴陵行業(yè)習俗
    來源:史志辦   2020-09-01 15:52
    瀏覽量:1 | | | |

    林  業(yè)

    解放前林木繁衍主要靠留蓄成林,公田以下,多不育林苗,卻從月田、渭洞購買松苗栽植。筻口、新墻、黃沙、鹿角、麻塘等地無植杉習慣。

    積蓄成林的主要方法是鳴鑼封山,將一座山頭封禁起來,禁止人畜上山砍伐、踐踏。無論是公山、私山,封山時須豎禁牌,鳴鑼三至五天。如有犯者,則責令放炮、打鑼三天,嚴重者,罰款、游鄉(xiāng)示眾。解放后,仍提倡封山育林。

    植樹造林在五十年代前不墾植,只在板土上打眼栽樹,稱為栽板山。

    縣民歷來重視屋前屋后的植樹,尤其重視后山羽翼的植樹、封山。認為后山是一村之來龍山,多留蓄常青雜木和毛竹,作防風林木,故稱做羽翼,后山不許剪枝扒枝,房屋周圍多愛栽桃李等果樹、棕柏樹,三田一洞愛栽花椒,步仙一帶多栽棗杏,廣興愛插楊柳。六十年代后,因用材困難,多愛栽苦楝等速生樹。在一個屋場前或左、右流水出處,關鎖流水之山或樹,稱做關山(風水山)和關山樹。關山樹受全屋場人保護,不許侵犯,甚至記入譜牒,記敘樹齡、植樹人。

    村民在開山砍樹時,要留幾株較好的樹叫做看山樹,意為傳宗接代的種樹,或說是留子孫飯。對護墳林封禁極嚴,不許任何人侵犯,犯者,叫動草驚墳,輕罰則開酒席陪罪,重則告官治罪。

    解放后,大力提倡植樹造林,自縣以下至村組,各級辦林場,且多為全墾栽植,樹種多為杉、梓、國外松等良種;四傍綠化、/各機關、學校栽植風景樹已成普遍習俗。

    畜牧業(yè)

    家畜  縣民視牛為農家寶。沿湖多養(yǎng)水牛,山區(qū)多養(yǎng)黃牛,有戶養(yǎng)和聯戶共養(yǎng)之習俗。沿湖區(qū)牧牛多為群牧,即以屋場公請牧牛人,于湖洲上集體放牧,一人牧放十多頭,山丘則以姓氏或屋場為別,確定公共的牧牛山(看牛山)。

    母牛產仔多為牧牛人接生,若胎包未下,則在臍帶斷處系以草鞋或草把,小牛一下地,立即將四蹄的膠層剝下,剝下的蹄殼叫八卦,牧牛人憑八卦向牛主報喜,牛主謝以包封,也有牛主規(guī)定,生一頭小牛,給一年或半年放大牛工薪的獎酬。除廢牛外,病牛、老牛多不忍殺,牛臨死時,主人為之流淚,并給戴上草帽或斗笠,披舊衣,謂牛一生太辛苦,愿牛“來世變人”。

    縣民多養(yǎng)豬,但解放前東鄉(xiāng)不養(yǎng)母豬,更少養(yǎng)公豬,認為養(yǎng)種豬不吉利,養(yǎng)公豬者多為孤寡人或半殘人。豬種多從平江、通城、監(jiān)利、湘陰等地販運,每戶年養(yǎng)一頭上下。六十年代以后,生豬發(fā)展迅速,至七十年代,養(yǎng)豬發(fā)展到城鎮(zhèn)居民、機關、學校,全縣人均養(yǎng)豬一頭以上。養(yǎng)豬多為欄養(yǎng),近湖洲處有敞養(yǎng)之俗。

    涉及養(yǎng)豬的習俗有擇日買、賣豬。凡乳豬,頭個月吃奶、第二個月喂潲,養(yǎng)足兩個月才肯賣出,滿兩個月叫滿大月,賣小豬叫散窩,不滿兩月,叫未足月,未散窩前死了小豬,叫壞窩,壞窩豬難賣出。散窩時,先擇吉日并通知各買主齊來,喂飽潲后,讓買主各自選捉。三田一洞,忌犯離窩日,新墻、榮家灣、鹿角等地,只忌逢亥,肉豬未出欄前,忌屠夫看豬,謂屠夫有殺氣,看了不吉利。

    凡肉豬、小豬賣出時,主婦要提潲桶在屋門口放聲喚豬,謂不會使自家空欄。端午節(jié)要敬豬欄神,于豬欄上點香、插蒲艾。除夕夜要燒香燃燭,在豬欄墻壁貼“六畜興旺”的紅紙條。為驅疫消毒,有在豬欄撒新石灰、薰煙之習,黃岸、渭洞等地,常撒些樟樹葉、大青葉給豬吃。

    境內養(yǎng)狗亦較普遍。養(yǎng)狗之俗有捉小狗不花錢,在三田一洞則忌在親戚家捉狗,謂狗最尚義,若日后親戚失和(不尚義),落個人不如狗的名聲。小狗捉回后,在土地廟前揩屁股,謂狗以后不到屋前后拉屎。狗不可以隨便打殺,狗咬了人,偷食了東西,可報主賠償,但打了狗,則視為打狗欺主,往往造成糾紛并打狗官司,由打狗者開酒席賠理。

    農家多愛養(yǎng)貓,對貓甚優(yōu)待,吃飯有貓碗,對小貓,主人總設法以魚蝦、湯水拌飯喂養(yǎng)。小貓捉回時用小簍,簍外裹以衣服、手巾,防貓識路跑回原處。到家后,主婦捉住小貓繞自身三圈,謂以后就會守在自己家里。榮家灣、鹿角等地也和三田一洞捉狗一樣,小貓捉回來后要給揩屁股,并將揩物丟到屋上,謂貓就會到屋上拉屎。還要抱小貓對狗拜三拜,謂此狗日后不會咬它。無論是在親戚家或鄰舍家捉貓,或買或贈送,都要付給一升米,謂此貓會捕捉一升米(粒數)的老鼠數。貓死后不土埋,須用稻草包裹,掛于樹上,叫掛鹽包,又有人將死貓置于流水田缺處,謂貓骨能除螞蟥。

    家禽  境內歷來養(yǎng)雞,多為敞養(yǎng),又兼養(yǎng)干鴨、鵝,而水鴨(麻鴨)多為棚養(yǎng)。八十年代起,發(fā)展了個體雞場,實行了欄養(yǎng),主養(yǎng)肉雞、蛋雞。

    養(yǎng)雞之俗,有孵雞擇方位,農婦孵雞,要找懂些陰陽歷數的人,詢問何方吉利,以確定雞窩位置,位置無礙,便不會寡蛋、殞雞,渭洞等地有謂上午入窩雌雞多,下午入窩雄雞多之說。小雞受傷昏迷,即用盆子蓋住,邊敲邊念咒語,偶有見效。為防止雞瘟和“七姑娘(黃鼠狼)”偷雞,多有在紅紙上寫“姜太公在此”貼于雞籠。渭洞、月田則寫“王老三在此”。

    漁業(yè)

    捕撈  漁民有專業(yè)、兼業(yè)之分,專業(yè)漁民以船為家,岸上(老家)無產業(yè);兼業(yè)漁業(yè)多為沿湖農民,以種田為主,從事季節(jié)性撈魚。漁民在漁業(yè)淡季(高水期)修船補網,旺季(低水期)則全力捕撈。

    漁船有風網船、大網船、絲網船、撒網船、籇船、鉤船、食鉤船、罾船、撐篙網船、鷺鷥船、卡子船、坐船等等。漁具有風網(密、稀二種)、大網(稀網、麻布網)、圍網、絲網、小網子、撒網、撐篙網、攔江網、三層網、飛網、百葉袋子、小絲網、車罾、船頭罾、攀罾、拗子罾、手罾、趕罾、頂扛、麻罾、篾罾、黃鱔罾、腰罾、泥鰍罾、掛鉤、棋盤鉤、行鉤、繃鉤、劃鉤、扒子、扎鉤、卡子、坨鉤、食鉤、黃鱔鉤、團魚鉤、桿鉤、筻子、蝦扒、魚叉、撓子、踩罶、花籃、籠子等。自七十年代后,因洞庭湖湖面縮小,有些業(yè)次(漁具)逐漸淘汰,如麻布網、稀大網、風網、掛鉤、撐篙網、絲網、飛網等。而近年興起的“迷魂陣”,又叫“籠子”,實屬絕業(yè),為害極大,雖屢禁而不止。

    漁民各有幫口,在岳陽港范圍捕撈的有風網幫、鉤船幫、絲網幫、撒網幫,幫口又有地域之分,如風網幫,又分為鹿角、湘陰、漢川(湖北)、天門(湖北)四幫。鉤船幫等又分:興洲幫(榮家灣)、同心幫(麻塘童)、下字幫(鹿角沿湖區(qū))、榮頭幫(湘陰)、泗湖幫(磊石)、撒網幫(麻塘、鹿角的童、吳)等等。取漁稱取業(yè),稱捕撈收獲為河水。取業(yè)各有歷史例規(guī),攀罾、撒網各有埠頭,什么業(yè)次、守什么灘,有的是由他們“祖宗”領得“漁帖”沿襲下來的老例,如“掛籇”,歷史以來,只能由“張(鹿角張)”“郭(麻塘郭仙咀)”“鄧”“熊”四姓經營,飛網(鷺鷥)只許“童(麻塘)”“潘(瀏陽)”二姓經營。

    解放前,漁家多信神祀神,不僅年節(jié)如此,連早晚都奉祀,一切起居及疾病,唯神是問。漁民多禁忌,早上不能放快,即不能說龍、蛇、虎、豹、妖魔鬼怪之類的話,船頭裝魚艙,任何人不許踩艙底,婦女上下船,不許走船頭,只許走兩邊,除放快外,不能說不吉利的話,說了便不開船(當時休業(yè))。但鹿角的風網幫則不同,他們緊鄰洞庭廟,每到大年初一,吃過早飯,都到廟內敬神,向洞庭王爺拜年,燒香跪拜之后,當著菩薩,把認為不吉利的話說盡后,則一年內百無禁忌。

    外來漁民(不屬本埠)來湖取業(yè),只有三天客水之便,三天后自覺離開,再滯留便可扣留其漁船漁具。

    漁民捕撈之獲賣給漁行,岳陽、鹿角抗日前有七家。漁民認漁行為衣食飯碗,漁民與漁行之間多為老賓舊主,世代相沿,萬一鬧翻,亦不任意卡收或換行,漁販、漁攤亦各有賓主,黃沙、黃岸、楊林、筻口、新墻等遠地漁販來,所在行無魚,只能住客棧等待,別家漁行亦不供應。

    放養(yǎng)  山塘養(yǎng)魚,素有習慣,但不甚精養(yǎng),產量不高,以鳙、鰱為主,兼放鯉、草魚、青魚。沿湖有自撈雜苗混養(yǎng)習慣。花苗等地毗鄰平江,有稻田挖池養(yǎng)魚之習俗。魚苗來源之一是捕撈江花(又稱撈揚塵末),當湖草發(fā)青,春雷大作,山洪發(fā)生之后,用紗布做成撈子,于洄流邊放置,撈取的江花用苗盆挑運,沿村投賣,放時不收價款,等秋時試網辨別真?zhèn)卧俳诲X。

    解放后,水產養(yǎng)殖有很大發(fā)展,魚苗多由人工孵化,通過精養(yǎng)成春片(一寸以上)再投塘?h境內山塘水庫、魚池養(yǎng)魚成風、且多為精養(yǎng)。

    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,国产毛片无码视频,精品国产影片在线观看,国产性色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亚洲精品